来源:人气:316更新:2025-07-06 18:03:07
近日,暑期重磅抗战题材电影《南京照相馆》释出“罪证曝光”版预告,正式公布于8月2日登陆银幕。值得注意的是,另一部以揭露731部队暴行为主题的影片《731》则定于7月31日上映,两部作品均聚焦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及731部队战争罪行,以不同视角呈现历史记忆。
2023年正值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国内电影市场迎来两部聚焦抗战历史的重大影片,接连上映为暑期档注入庄重氛围。其中一部以南京大屠杀期间日军的暴行为核心题材,深刻揭露战争罪恶;另一部则围绕侵华日军731部队在东北地区实施的细菌实验展开,通过残酷的史实展现侵略者的黑暗行径。两部作品不仅汇聚了实力派演员阵容,更以厚重的历史叙事和震撼的影像呈现,为观众带来极具冲击力的观影体验。
观众对这两部影片的制作质量普遍关注。目前,《南京照相馆》与《731》均仅推出单支正式预告片,但通过预告片内容及相关物料的呈现,我们已能大致评估其制作水准。南京大屠杀始于1937年12月13日,当日侵华日军攻入南京城后,对市民和战俘实施了为期约六周的系统性屠杀,造成超过30万军民遇难。
早在1995年,导演吴子牛便以纪实手法呈现这段历史悲剧,拍摄了《南京1937》;随后的《南京!南京!》和《拉贝日记》同样引发广泛关注与震撼。而《南京照相馆》则聚焦沦陷时期南京城的特殊背景下,一群平民在危难中避难于吉祥照相馆的经历,他们被迫协助日军摄影师处理底片,最终以影像镌刻历史印记。
以小见大作为战争题材的经典叙事策略,通过聚焦普通士兵的个体命运展现宏大历史图景,这种视角选择极具创新性,为影像表达拓展了更为广阔的创作空间。预告片开篇即以南京保卫战的壮烈场景切入,日军调集精锐部队,自通济门、光华门、雨花台及紫金山第二峰等地多点同时发起进攻,呈现出立体化的战场态势。
尽管国军进行了顽强抵抗,城墙最终仍被炮火轰开缺口。日军第六师团的部分部队趁机成功突入中华门,画面中清晰呈现了日军士兵站在城墙上欢呼庆祝的场景。
随后,刘昊然、王传君与高叶三位主演亮相舞台。刘昊然饰演的普通青年阿昌与高叶共同坐在车内,开启了角色间的首次互动。
王传君屈膝跪伏于泥泞河岸,脖颈悬于寒光凛凛的刀刃之上,生死悬于一线。镜头拉远,展现河岸全景,血色已蔓延至半河,染红滔滔江水。
日军摄影师的镜头中,南京城内的驻军与平民被捆绑后,正面临集体处决的惨状。
两名参与屠杀竞赛的少尉军官向井敏明与野田毅,正计划将袭击目标提升至150人,最终于1948年1月28日被判处死刑。
那些曾经被掩盖的日军暴行,随着照片的浮现而展现在眼前。堆积如山的尸体、孩童与妇女的无助呼喊、浸染鲜血的河川、以及日军使用火焰喷射器屠杀无辜的影像,无一不在撕裂着观众的视觉感知,将历史的残酷铭刻于心。
刘昊然因恐惧而颤抖的面部表情、高叶面对日军时充满绝望的凝视,以及两人在情感深渊中紧紧相拥的哭戏场景,均令人动容到无言以对。
从剪辑手法可见,该剪辑师经验丰富,短短几十秒的镜头中蕴含深刻的历史感。当片名出现并定格的画面展现时,更令人回味无穷。预告片已展现出恢宏的叙事格局,但部分高能画面恐怕将被删减。
尽管如此,我们仍期待那些揭示真实历史的影片能以最贴近历史原貌的方式展现在观众面前。相较于《南京照相馆》所呈现的惨烈历史场景,电影《731》的拍摄难度更高。日军731部队全称为“日本关东军驻满洲第731防疫给水部队”,1932年7月秘密设立于中国黑龙江省五常县背荫河镇,其细菌实验基地名为“中马城”。表面上以“防疫研究室”为名,实则从事细菌武器研究,这一隐秘历史背景的还原对创作者而言极具挑战。
这支军队最初仅由100余名成员组成,最终发展至4000余人规模。据日本作家森村诚一在其著作《恶魔的饱食》中记载,共有3000名中国及朝鲜平民在日军进行的非人道细菌实验中遭到杀害。尽管在战争末期,731部队为销毁证据曾炸毁实验设施,但相关铁证依然存在,证实了研究机构曾在此开展罪恶活动。
电影《731》的定档预告片时长仅1分28秒,以暗色调画面构建出令人窒息的氛围。镜头掠过冰冷的走廊,白色砖墙下传来绝望的哭泣声,红色灯光下人群抱头蹲坐的身影与餐车上的苹果、鸡蛋形成诡异对比,手术台上的柳叶刀与停尸房堆积的尸体在画面中若隐若现,每一帧都仿佛脱离现实,引发深刻震撼。
血色帷幕中虽呈现了日军喷射火焰武器及姜武饰演的王永章抵抗日军的片段,但整体画面风格保持高度克制。与去年11月13日微博公布30秒预告片中展现的血腥心脏特写相比,该版本更显含蓄,这种反差不禁引发观众对最终上映影片是否经历删改的猜测。
自《731》于2021年9月底正式开机拍摄以来,该影片的宣传热度持续攀升。从预告片的首曝到各类宣传物料的陆续发布,网络舆论始终聚焦于影片的三大核心议题。首当其冲的是导演赵林山的专业资质问题,这位以广告行业起步的70后导演,此前在电影领域仅有两部作品的执导经历。
2012年上映的古装影片《铜雀台》由周润发与刘亦菲主演,尽管投资规模庞大,却仅获得豆瓣5.3分的评价,被影迷普遍认为是口碑不佳的作品。而2014年的爱情喜剧《我的前任是极品》更显冷清,豆瓣评分人数尚不足百,几乎未引起市场关注。这般成绩单令人失望,难以预见其能诞生令人惊艳的爆款电影。然而我们也不能以偏概全,用狭隘的视角否定创作者的潜力,毕竟执导《流浪地球》的郭帆,其前作同样经历了评价低迷的阶段。或许赵林山导演在战争题材上的精心打磨,终将带来令人期待的突破。
电影在处理那些难以被遗忘却难以再现的历史事件时,如何选择合适的叙事风格始终是一个关键议题。1988年,香港导演牟敦芾曾执导一部同类题材影片,该片因独特的风格成为无数80后观众的集体记忆。作为新浪潮代表性人物,当时他采用猎奇与血腥的Cult片手法进行创作。如今,距离该片上映已过去37年,在内地院线重新呈现这一主题时,显然无法简单复制过去的创作手法。新时代的创作者需要在保持历史真实性的基础上,构建更具张力的故事线,深入刻画人物心理,提炼具有现实意义的主题,从而引发观众的共鸣与深层思考。
第三,预告片中部分电影细节的处理显得不够精良,引发对整体影片质量的担忧。例如,预告片中出现的日本军官在艺伎馆讨论人体实验的场景,与真实历史存在明显出入。由于该研究机构对外仅以‘关东军防疫班’名义公开,所有实验细节均严格保密,因此以如此粗疏的方式泄露信息显然不符合史实。
在历史题材影视作品中,一些细节的还原度往往直接影响观众对整体质量的判断。例如日军防化服的真实配色为白色与墨绿色,而非部分影视作品中采用的红色;同时,四方楼墙面的实际颜色为红色,也与预告片中呈现的简陋砖墙存在明显差异。若这些关键细节未能准确还原,观众对影片的历史真实性的信任度将大打折扣。
近年来,以抗美援朝为背景的影视作品相对较多,越战题材的影片也有所呈现,但抗战题材的影片却较为少见。这一现象背后的原因,或许在于国人对这段历史的情感联结更为深刻。相较于其他时期的战争,抗战历史承载着民族苦难与复兴的集体记忆,因此更容易引发观众的共鸣与关注。
若一部历史题材影片未能客观还原史实,或在核心主题表达上存在偏差,往往难以避免舆论批评。以陆川导演的《南京!南京!》为例,其通过日军普通士兵的视角展现战争残酷性,试图挖掘日本军人的良知与人性光辉,却因突破传统叙事框架而引发争议。而张艺谋导演的《金陵十三钗》则选择启用好莱坞演员克里斯蒂安·贝尔担纲主演,以国际化制作模式呈现故事,但影片中刻意强调女性贞操的叙事逻辑,通过青楼女子替代女学生完成"献身"情节的处理方式,被普遍认为对历史记忆存在严重误读,最终造成较大的社会反响。
当前,70后与80后导演群体普遍面临历史亲历性的缺失,在拍摄抗战题材作品时,无法基于直接的历史体验进行创作。他们主要依靠对历史文献的深入研读,结合自身对战争本质的认知,以第三方视角重构历史场景。这种创作方式难免渗透个人价值判断,使得历史呈现带有主观色彩。因此抗战题材影视创作面临双重挑战——既要克服历史认知的局限性,又要突破艺术表达的困境。七年前,在一次电影论坛上,姜文曾指出二战题材作为全球共同的历史记忆,具有极高的创作价值,而中国电影人在该领域相较于西方同行仍存在明显差距。
好莱坞电影通过《辛德勒的名单》深刻揭示纳粹集中营的暴行,《拯救大兵瑞恩》以史诗般的笔触描绘诺曼底登陆战役,《美丽人生》歌颂人性在战火中的光辉,《决战中途岛》则对历史细节的考据达到近乎苛刻的程度。这些作品不仅以震撼的视听效果呈现历史真相,更让全球年轻观众深刻铭记二战中的重要时刻。相比之下,当前中国抗战题材影视作品仍存在明显的创作短板,部分作品存在严重的剧情漏洞,题材创新不足,叙事方式粗疏,历史细节的处理往往缺乏严谨性,既未能有效传递历史价值,也难以获得观众的审美认同。
申奥与赵林山两位导演凭借对创作的严谨态度,先后推出了《南京照相馆》与《731》两部作品,这对内地电影行业而言无疑具有积极意义。即便最终影片的完成度仍需市场检验,他们展现出的职业诚意已获得认可。相较而言,曾以《孤注一掷》斩获票房佳绩的申奥导演,在创作稳定性上更易令人期待。从《南京照相馆》的预告片来看,该片在整体制作水准上展现出更强的保障性。
自开机以来,《731》便备受全国影迷热切关注,位列豆瓣2025年度华语电影期待榜单第五位。7月底首映时预计将迎来较高的排片量,若能维持首周口碑热度,有望突破票房预期,甚至冲击暑期档票房前三名。皮哥衷心期盼这两部作品能在票房上交出亮眼答卷,更期待国产抗战题材能持续输出优质作品,让这段血色历史被每个中国人铭记。
Copyright © 2023 www.jdw8.com 统计代码